巴黎奧運會已開幕數天,主打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理念,比2012年倫敦和2016年里約奧運會碳排放量的平均值減少50%,控制在約175萬噸以內,這是巴黎奧組委對世界的承諾。
截至目前,巴黎奧運會為兌現承諾做了什么?
01場地更新和再利用
巴黎奧運會充分利用已有的建筑設施。據統計,奧運會95%的比賽場館都是現有場館或臨時場館。例如,巴黎的五個著名體育中心都作為奧運會臨時訓練場地進行了翻新,翻新后的體育中心將擁有更好的隔熱和供暖系統,施工過程中產生的90%的廢料也得到了回收。法蘭西體育場最初是為1998年足球世界杯而建造的,承辦本次奧運會的大部分賽事。場內別出心裁的紫色賽場總面積21000平方米,全新跑道中高達50%源自可回收與可再生材料。
法蘭西體育場
和奧運比賽場館一樣,奧運村在修建的時候,也利用了許多現有的設施,比如將影視基地改造成超大餐廳,電影工作室改造成運動員訓練室,利用當地醫學院資源組建綜合診所等等。
奧運村餐廳
02低碳綠色建筑
整屆奧運會期間,新修建的場館僅有三個——舉辦羽毛球與藝術體操比賽的拉夏貝爾門體育館,舉辦花樣游泳、水球比賽的水上運動中心,以及位于巴黎東北郊區的勒布爾歇運動攀巖中心。在室內設計上,巴黎奧運會也力求節約,使得本屆奧運會所需的場館家具數量從最初估計的80萬件減少到了60萬件。
值得一提的是,奧運會新建的唯一永久性建筑水上運動中心,該中心的設計強調了可持續性,采用了木材作為主要結構材料,屋頂上配備了占地5000平方米的光伏板——也是目前法國面積最大的太陽能發電板,其太陽能發電量將全部在地利用。看臺上所有座椅,都完全由從附近回收的塑料制成。
巴黎奧運會水上運動中心
水上運動中心采用太陽能供電
此外,奧運村的建造過程中,也使用了大量天然材料。所有建筑物的高度都低于20米,其外墻、結構和地板通常都使用木材。運動員的床鋪由紙板制成,將在比賽結束后回收,床墊則由回收的漁網材料編制加上填充物制成,也將得到重復利用。
巴黎奧運村樣板屋
在奧運會結束后,這些場館和設施將作為“奧運遺產”繼續為當地社區提供服務,帶來長期效益。奧運村也將繼續得到利用,改建成為當地居民的住房。
03首次實現100%使用可再生電力
據巴黎奧組委主席托尼·埃斯坦蓋介紹,2024年巴黎奧運會將是第一屆100%使用可再生電力的奧運會。
巴黎奧運會主運營中心的電力來源為沼氣和太陽能。主要場館由6個風力發電廠以及2個太陽能發電廠完成,一些位置較遠的場館,則交由生物燃料、氫氣或鋰電池等設備供電。
至于運動員們居住的奧運村,法國電力集團在塞納河上安裝了一個400平方米的太陽能發電站,這是一種可移動和可拆卸的發電站,設計容量78千峰瓦。
建筑屋頂上安裝了大量光伏板,室外地面還鋪設了淺色地磚增強光反射,避免熱島效應。室內則利用地溫冷卻系統將冷水泵入公寓,讓室內外實現“6-10攝氏度”的溫差,房間內還會配備電風扇,而不安裝空調。
奧運村屋頂光伏
04多樣化綠色出行
(1)低碳公共交通
除了建筑之外,交通運輸也被認為是奧運會期間最大的排放源之一。巴黎2024奧運會通過增設自行車道、推廣電動交通方式、以及擴充公共交通網絡等多項措施,大力推進綠色交通。
據官方報道,此次奧運會使用非化石燃料車輛,包括 500 輛氫燃料電池汽車和豐田公司生產的電動公共汽車。所有場館均可騎自行車、步行或乘坐地鐵等公共交通到達。
(2)共享自行車
為了鼓勵低碳出行,巴黎市內還配備了4.6萬輛共享自行車,部署了2.7萬個自行車停車位。不過,奧運會期間觀眾的交通碳排放問題(碳捕獲)仍未得到解決,這類排放約占2012年倫敦奧運會碳排放量的近三分之一。
05六成食物是素食
巴黎奧運會和殘奧會期間,運動員餐廳每天提供40種不同菜肴。為了符合此次奧運會的可持續戰略,飲食服務中提供了許多水果、蔬菜、豆類和全谷物,使用100%循環餐具。此外,巴黎2024餐飲負責人菲利普·沃爾茲表示:“60%的公眾食譜為素食。為了推廣無肉生活方式的益處,協和廣場將提供100%的素食選擇供公眾享用。”
據了解,奧運膳食80%的原料來自當地農業生產,四分之一的食材距離產地在250公里以內。這些措施可使巴黎奧運會膳食的碳排放量僅為普通法國膳食的一半。
06碳信用
2024年奧委組的數據顯示,體育賽事組織者已經從13個不同的項目購買了約140萬噸二氧化碳的碳信用。其中大部分來自非洲的項目,涉及爐灶、太陽能、紅樹林恢復、林業和清潔水源。其中四個是法國的林業項目,注冊了Label Bas Carbone(低碳標簽),剩余九個是GS和Verra的發行認可的項目組合。
本屆奧運會尚未承諾實現“碳中和”,就目前來看減排的決心和力度巨大。但因奧運會規模龐大、涉及的碳排放源眾多,種種措施可使本屆奧運會碳排放量有希望不超過150萬噸,接下來會不會采用碳抵消來達到碳中和尚未可知。
千瓦科技提供全方位的雙碳服務,不僅針對碳市場相關主體,更覆蓋除碳市場之外更廣泛的場景與對象,業務包括但不限于碳監控、碳管理、碳盤查、碳足跡、碳積分、碳資產開發、碳培訓、碳申報、碳認證、ESG信息披露等,助力各類主體開展碳中和建設。
碳中和大屏
千瓦科技雙碳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