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4日,生態環境部通過微信公眾號公開中碳能投等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
這也是繼2021年7月6日全國首例公開披露碳排放報告造假案件(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官網通報“內蒙古鄂爾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虛報碳排放報告案”)后,生態環境部于2021年10月-12月開展碳排放報告質量專項監督幫扶披露的首批典型案例。準確可靠的數據是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規范運行的生命線。全國碳市場啟動不足一年,主管部門此次通報警示意義重大,為所有參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各相關方敲響了警鐘。“多曬曬陽光對身體好,不知今年碳排放核查還有多少老機構去接單?”今天一早,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的新聞在碳圈刷爆。行業資深人士、《碳中和時代》作者汪軍在朋友圈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在此次被點名的四家機構中,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算是業內耳熟能詳的老牌企業。“這等于宣告企業自斷前程,相關業務徹底涼涼。”在惋惜之余,一位業內人士評價,近年來,一些企業追求短期利益不惜鋌而走險,已成為行業公開的秘密,只是這次通報把蓋頭揭開了?!皯C了一句老話,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span>也不知是先知先覺,在今年1月,北京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官宣,從2022年起停止碳排放核查業務的開展。“一些機構在和企業簽訂服務合同以碳減排量參與分成。改幾頁紙的功夫,相差幾百上千萬,這事兒誰能扛得住?!辈簧偈茉L者表達了同樣的觀點,制度存漏洞,違法成本低,誘惑太巨大是最根本癥結。2021年2月起施行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第三十九條明確, 重點排放單位虛報、瞞報溫室氣體排放報告,處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的罰款;對虛報、瞞報部分,等量核減其下一年度碳排放配額。“目前,對控排企業數據造假的違法行為處罰非常有限。而針對碳排放核查機構的約束還比較欠缺?!睒I內一位不愿具名的專家向記者坦言,國際上通行的辦法是由第四方機構對第三方核查機構核查的真實性做專門監管,如果發現違約,予以吊銷營業執照。但目前在國內,第三方機構的監管體系不夠完善,大大小小的核查機構都充斥著市場,目前對一些核查機構的咨詢認證系統也沒有形成可以約束的體系和監管作用?!跋嚓P企業換個‘馬甲’另支一攤,又可以繼續做起碳咨詢業務了?!?/span>在違法暴利下,卻是守法無利的窘境。據了解,碳核查業務相關費用一降再降?!皢巫鎏己瞬槭菕瓴坏藉X的。核查的工作每年高度集中,一家企業最多兩萬塊錢的核查費,有些省份招投標的價格甚至在萬元以下,碳專業公司哪能養得起那么多專業核查員。”一位相關企業負責人透露,核查走過場、低價競標、層層轉包已成為行業頑疾,導致行業急功近利、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時有發生。“縱觀國內外碳市場,監測、報告和核查(MRV)是確保碳排放數據質量的通行措施。在MRV機制中,監測和核查環節比較容易出現造假。”相關專家表示,碳排放數據造假可能存在多方面原因,造假動機在于經濟成本,檢測及核算難度使得造假存在空間。在剛剛落幕的全國兩會上,民進中央一份題為《關于完善碳排放核算標準體系,加強碳核查數據質量監管的提案》認為,碳核查數據不準確直接影響科學決策的出臺,同時數據造假行為影響碳市場的公平性,不利于“雙碳”目標達成。據提案分析,導致碳排放數據失真頻頻發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碳核算結果精確度不足。目前,國內碳核算工作多數借鑒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核算方法與準則,但各地的實際條件不同造成其針對性和精確性較差。其中針對碳排放量,大多根據排放因子開展核算。提案介紹,對于化石燃料燃燒排放,排放因子可使用自測值或標準提供的缺省值。企業提供的自測值計算出來的碳排放數據,無法進行校核,因此無法保證其準確性;不同企業在不同地域燃料單位熱值含碳量不同,而且燃料燃燒充分度存在巨大差異,若統一使用缺省值進行核算,會導致結果精準度較低。另外,對于生產過程排放,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也會由于工藝生產過程不同存在明顯差異,使用相關生產過程排放因子進行核算會導致較大誤差。全國尺度的行業碳核算標準不統一,導致數據存在彈性空間,為數據造假提供了土壤。以煤電的含碳量測量為例,根據燃煤電廠碳排放核算指南,用煤產生的碳排放計算方式是實物煤的消耗量,乘以低位熱值,再乘以單位熱值含碳量(簡稱含碳量)。根據相關要求,電廠只需要每月檢測一次當月所有批次燃煤的縮分樣就行。所以一年的含碳量數據只需要每月一個,總共十二個就行,而且是縮分樣送檢,檢測機構只對縮分樣負責。“含碳量的測定是沿用既有的測定標準如《煤中碳和氫的測定方法》(GB/T 476-2008)。這些標準從技術層面來說測定含碳量是沒問題的,但并沒有考慮到這一個測定方法會涉及那么大的利益,所以在防止作弊方面是沒有考慮的。比如縮分樣的制取,檢測機構不會去監督你縮分樣做得是否符合標準,這就有了操作空間。”汪軍認為,當前的含碳量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漏洞,如果要堵住這個漏洞,要么含碳量的選取改回缺省值,要么加強含碳量測量的監管,最好相關數據直接從檢測機構獲取,然后縮分樣的制備全過程視頻監控。在此次生態環境部通報的首個典型案例中,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就是通過將檢測機構的含碳量數據進行ps然后抹掉二維碼來實現造假。據此前的新聞報道披露,2021年5月初,生態環境部和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鄂爾多斯市三級生態環境部門組成聯合調查組展開調查,經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執法人員調查核實,內蒙古鄂爾多斯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將2019年排放報告所附兩個分廠2019年全年各12份檢測報告中“報告編號、樣品標識號、送檢日期、驗訖日期和報告日期”內容進行了篡改,并刪除了防偽二維碼,最終認定鄂爾多斯高新提交的2019年排放報告里,有12份燃煤元素碳含量檢測報告被篡改。為打擊數據造假行為,生態環境部此前表示,將積極推動盡早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加大對數據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加強執法保障。同時,加強監督指導,持續開展對地方生態環境部門和企業的監督幫扶,狠抓數據管理。加強信息公開和信用體系建設,借助全社會力量對數據管理工作進行監督,從而提升全國碳市場的數據質量。對此,業內專家也建議,從管理角度來說,我國應該建立核查機構的進出退出機制,有效提升核查業務能力,完善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機構的準入。同時,進一步完善碳核查行業標準,不斷健全碳排放監測的核算基礎。此外,統一核查和復查費用,有效保證核查的獨立性和公平性, 同時也可以確保核查機構的獨立性和準確性。據了解,碳排放量的測量方法主要為兩種:一是基于核算,二是基于連續監測。目前,我國主要采用核算法來量化碳排放數據,并先后發布了電力、鋼鐵、水泥等24個重點行業企業的碳排放核算方法指南。相比于核算法,連續監測的方法可避免核算過程人為因素干擾造成的數據失真。據媒體報道,2021年5月27日,國內首個電力行業精準計量系統在江蘇正式上線,不僅第一次精準計量出了火力發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實現了碳排放的實時監測。2021年9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碳監測評估試點工作方案》提出,聚焦區域、城市和重點行業三個層面,開展碳監測評估試點,到2022年底,探索建立碳監測評估技術方法體系,發揮示范效應,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提供監測支撐。“總體來看,我國采用連續監測法監測二氧化碳排放還有待進一步驗證,同時也要考慮經濟因素。不過,隨著技術的進步、成本的降低,連續監測法以及其他先進技術手段的推廣應用有望對碳排放數據質量提升發揮重要的作用?!睂<冶硎尽?/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