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球極端氣候變化
據英國《衛報》10月28日報道,由倫敦大學學院(UCL)與世界衛生組織牽頭,70多個學術機構、128位專家編撰的2025年版《柳葉刀健康與氣候變化倒計時》報告近日發布。報告顯示,全球氣溫上升導致每分鐘約1人死于高溫相關疾病,2012-2021年平均每年54.6萬人因高溫喪生,自上世紀90年代起,排除人口增長因素后,高溫相關死亡率仍飆升23%。
所以,我們真的要迎來致命高溫了嗎?
英國埃克塞特大學最近發布《2025年全球臨界點報告》,其中指出,人類已經進入“臨界點現實”。當前,全球氣溫已攀升1.4攝氏度,即將超過1.5°℃,數個氣候臨界點將對數十億人構成災難性風險,而此前,全球單日平均氣溫升溫已有突破2℃的先例。
2023年11月17日,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的1850年至1900年間平均水平高2.07℃,系有記錄以來全球單日平均氣溫升溫水平首次突破2℃。《巴黎協定》將 “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 2℃以內” 定為氣候安全紅線,突破 2℃,極端氣候會從 “線性累積” 轉向 “非線性爆發”,百年災害可能縮至十年一遇。夏威夷山火吞萬公頃植被、北非洪水毀千年水利、地中海風暴掀 10 米巨浪,這些災害背后,正是氣溫超限對人類社會的直接沖擊。據報道,如果氣溫升高3℃,科學家估計,全球每年將有490萬人死于極端高溫。世界上99%的珊瑚礁也會溶解,溫水珊瑚直接滅絕。
2025年3月19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了《全球年度至十年氣候更新(2025-2029)》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全球氣溫預計將繼續處于或接近創紀錄水平。人們必須意識到,平均氣溫每上升0.1℃都會增加社會系統性風險,增加大量的社會成本。

按照現在的升溫速度,未來幾年不排除華東地區出現45℃高溫天氣,吐魯番出現超過 50℃的極端高溫,而報告宣稱的致命高溫將最有可能出現在隔壁印度。2024年5月29日,印度首都新德里附近的氣象站就出現了52.9℃的超級高溫。更為致命的是,印度以及東南亞地區的高溫屬于最危險的濕熱型,當濕球溫度超過35℃時人類將無法排汗,并失去調節自身體溫額能力,只能存活幾個小時。
“我們的星球正不斷發出求救信號。”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會上說。丁仲禮院士同樣也戳破了我們常有的錯覺:“地球已經存在億萬年,它不需要我們的保護,我們要保護的是人類自己唯一的、賴以生存的家園。”更有氣象學者發出尖銳的預警:“在愈演愈烈的極端氣候面前,80、90后這一代人很可能無法安然度過晚年。”
所以要阻止全球變暖,避免氣候變壞的最壞影響,我們人類需要停止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
2.國際氣候治理體系演進
面對氣候危機,全球協作已走過數十年歷程。1979 年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首次將氣候變化納入國際視野;1988 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小組(IPCC)成立,為科學應對奠定基礎。此后,三部核心公約的出臺,構建起國際氣候治理的框架: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2 年):作為首部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公約,確立 “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 原則,明確發達國家需率先減排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技術支持。我國 1993 年正式加入,截至 2025 年 4 月締約方達 198 個,但其未設定具體減排義務,需后續談判完善。
《京都議定書》(1997 年):首次為發達國家設定強制減排目標 ——2008-2012 年第一承諾期,溫室氣體排放量較 1990 年降 5%,并引入排放交易機制、清潔發展機制和聯合履約機制。但因未覆蓋中國、印度等發展中排放大國,且美國拒絕批準,2012 年后協議實質失效。
《巴黎協定》(2015 年):2016 年生效、擁有 194 個締約方的《巴黎協定》,標志著全球治理進入新階段。它提出 “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攝氏度之內”的核心目標,要求全球排放量 2025 年前達峰、2030 年前減 43%;創新采用“自主貢獻 + 定期盤點” 模式,各國依自身情況提交 NDC(國家自主貢獻),每五年盤點且目標只能強化。

不過,協作之路仍存分歧。2024 年阿塞拜疆 COP29 大會上,各方雖認可 2023 年首次全球盤點成果,但在落實上爭議顯著,目前全球行動仍未踏上《巴黎協定》目標軌道,發達國家兌現承諾、補齊缺口,成為關鍵。
3.破局之路:從健康導向到系統變革
破解困局的關鍵,在于將健康保護確立為氣候行動的核心驅動力。倫敦大學學院瑪麗娜?羅馬內洛博士提出的 "終止化石燃料補貼、加大清潔能源投入" 已成為全球共識,但更需系統性變革支撐。

技術創新是首要突破口:中國正推動 "雙碳" 戰略從 1.0 版的 "能耗雙控" 向 2.0 版的 "碳排放雙控" 轉型,在零碳園區建設、分布式能源發展等領域探索新模式,為高耗能行業降碳提供范例。
資金體系重構同樣緊迫。綠色金融需從狹義的環保支持轉向廣義的降碳服務,將高耗能領域轉型納入融資范疇,同時建立公平的全球資金分配機制,填補發展中國家的需求缺口。國際協作層面,亟需強化各國自主貢獻的協同性,消除單邊貿易壁壘,讓技術與資金在全球范圍內高效流動。
城市正成為創新實踐的前沿陣地。2025 年《柳葉刀》中國報告將研究范圍拓展至 370 余個城市,印證了 "城市既是風險集中區,也是解決方案孵化器" 的判斷。從北京的碳市場機制到深圳的零碳園區建設,城市通過精細化治理將健康風險地圖轉化為投資機遇清單,為全球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
當每分鐘仍有生命消逝在升溫的星球上,碳中和已不再是遙遠的環保概念,而是守護當下的生存必需。正如《柳葉刀》報告所揭示的,氣候行動與健康保障本質上是同一場戰役 —— 打贏這場戰役,不僅能挽救千萬生命,更能開創一個更公平、更可持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