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開市。這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也是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一步。“碳中和”是指,人類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數量,和因為人類活動而減少的二氧化碳數量相互抵消,達到平衡。為什么中國要這么堅定地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碳中和”和我們普通人又有什么關系?很多老師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我們做個簡單梳理。
1.假設2060年碳中和目標實現了,會帶來哪些變化?
首先是新能源產業發展空間打開了。羅胖在2021年跨年演講中說:核能的裝機容量是現在的5倍,風電的裝機容量是現在的12倍,而太陽能裝機容量會是現在的70倍。
第二是汽車產業將會發生巨大變化。所有的燃油車,都將退出歷史。那么大的汽車產業,將完全換一套產業鏈、換一套規則和玩法,重來一遍。
第三是中國的生態環境會發生一次飛躍。中國的森林一年生長量要達到10億立方米,比現在翻了一番,森林覆蓋率要穩定在26%以上。
第四是中國的區域經濟版圖會發生改變。中國的中西部地區會成為最主要的能源輸出地之一。以清潔能源為杠桿,有可能帶動一輪新的中西部大開發。
第五是中國的國際地緣政治環境會發生改變。中國將擺脫對外部能源進口的依賴,所謂的馬六甲困境,也就是能源運輸卡脖子的問題,將不復存在。通過降低對化石能源,尤其是石油能源的依賴,從而降低中國對美元的依賴,美元的霸權時代有可能因未來的能源結構而發生巨大的變化。
2.“碳中和”目標怎么實現?
一是減少碳排放,二是加大碳捕捉。減少碳排放,最重要的是減少煤炭的使用。因為要得到同樣的熱量,燒煤比燒油或者燒天然氣要分別多產生30%和68%的二氧化碳。目前煤依然是全世界使用最多的化石燃料,全世界每年燒掉大約85億噸的煤,而每年石油的使用量只有19億噸,相比煤是小頭。目前全世界每年的煤炭使用量已經在減少,比2013年的峰值每年少了5億噸。
碳捕捉方面,除了植樹造林,還可以采用技術干預。有一種碳捕捉的技術是,把發電廠產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讓它與水和硫化氫混合,形成類似蘇打的碳酸化合物。然后再將化合物注入地下400至800米深的多孔玄武巖巖石中,玄武巖會和二氧化碳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固態的碳酸鹽礦物。這種技術可以讓發電廠減少85%~95%二氧化碳排放。而且地球上70%的地殼都是由玄武巖構成的,我們不用擔心沒有地方可埋。
還有一種技術,可以把二氧化碳轉化為甲烷,甲烷就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這個過程需要耗費能量,但只要轉化而來的甲烷蘊含的能量比轉化時耗費的能量多,就可以對碳實現循環利用。還有一些技術,可以把大量二氧化碳固化在常用的工業品中,比如水泥、肥皂、合成橡膠、塑料。這個固碳技術本身不難,但日用商品對成本極為敏感,所以,用固碳技術生產出來的工業產品,必須比普通產品價格更低,才有可能實現大面積推廣。

3.“碳中和”給中國帶來的最大機遇是什么?
“碳中和”帶來一個最深刻的改變,就是把能源從資源屬性變成了制造業屬性。資源的特點是靠天吃飯,而制造業的特點是,可以不斷優化、持續迭代、效率越來越高、成本越來越低,這是我們的看家本領。換句話說,中國的戰略性機會來了。
比如,我們有很多種方法來降低太陽能發電的成本。第一,可以提高太陽能電池板的壽命;第二,降低太陽能電池板的制造成本;第三,提升光電轉化效率;第四,改進電池等儲能技術;第五,用數字化技術優化智能電網,等等。這些都是發力點。
同時,這些技術和產品可以出口,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搞碳中和,中國都可以參與。隨著中國的新能源產業不斷擴大規模、改進技術,價格就會越來越低。而價格持續降低,會促進規模繼續提升,這就形成了一個持續的正循環。這些年中國做大做強制造業的邏輯,會在能源領域重演一遍。目前光伏產業全球前20名的企業中,80%都是中國企業。
最后,碳中和現在是國際社會的主流共識。在碳中和議題上積極的國家很容易占據一個道義高點,而不積極的國家在道義上只能處于防守狀態。在這種國際大勢下,美國政府曾經退出國際氣候協定《京都議定書》,但現在也提出要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如果中國在這方面做得很出色,又能在其中獲得很大的話語權,那么中國的國際聲望會進一步崛起。
回顧歷史,煤炭時代成就了大英帝國,油氣時代成就了美利堅,那么,碳中和時代會不會成就另一個大國?搶占能源科技戰略制高點的機會,就出現在我們這代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