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已經演化到,是否需要呼吁下調室內溫度、降低消費、節省能源的地步,此外工廠也面臨關閉,整個供應鏈受到威脅。
能源危機不僅困擾著歐洲,也正在蔓延至新興市場經濟體。OPEC秘書長巴爾金多稱:“歐洲和全球很多地方的能源危機敲響了警鐘。一切都歸結到整個石油與天然氣行業投資的問題上?!?/span>
01英國一片混亂:缺油、缺氣、缺電!
政府派軍隊運油!
英國的資源緊張仍在繼續。
根據彭博的報道,首相政府認為卡車司機的短缺并不是英國獨有的問題,但“與最大貿易伙伴的分裂確實是原因之一”。

(英國缺油地圖,紅色部分為極度缺油地區,來源:獨立報)
勞動力短缺不只表現在司機短缺,也體現在了肉類加工業屠夫和屠宰工人的嚴重不足上。
英國全國養豬協會(NPA)的政策服務官員Lizzie Wilson說,屠夫的短缺意味著加工商的產能減少了25%,造成待宰的成豬在農場里積壓。
英國全國農民工會會長Minette Batters警告,除非政府簽發簽證,允許更多的屠夫進入該國,否則數十萬頭豬可能會在幾周內被撲殺。
02
歐洲氣荒、電荒,亞洲恐慌
歐洲天然氣、電力危機
歐洲能源行業的壓力不斷上升,天然氣和電力價格惡性通貨膨脹的情況愈發顯著。
華爾街見聞文章此前報道,10月歐洲基準荷蘭天然氣期貨價格飆升至每兆瓦時100歐元,創紀錄新高。英國合約亦大漲17.4%,創下252.53便士的記錄新高。過去一個月,這兩份合約的價格都翻了一倍多。而歐洲的天然氣儲存量已比五年平均水平低16%,處于歷史新低。
10月5日,明年到期的德國電力價格期貨首次突破150歐元/兆瓦時,創紀錄新高。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近日發布的數據,德國9月通貨膨脹率比去年同期上漲4.1%,其中天然氣和電力價格的漲幅尤為明顯,天然氣的批發價已升至歷史新高。
而法國電力價格在上周四創下歷史新高,上漲10.3%至每兆瓦時135.50歐元,換算成石油等價物,價格已接近200美元/桶。本月1日起,法國天然氣的“政府管制售價”再次上調12.6%,直接影響到以此定價機制簽訂合同的大約300萬家庭用戶。
此前,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氣價電價飛天,歐洲正經歷一場能源危機!》指出,9月,歐洲各國天然氣價格和電力價格持續飆漲至歷史新高。
據央視財經報道,今年冬天,歐洲可能有數千萬家庭無法負擔供暖費用,而陷入所謂的“能源貧困”。按照歐盟的定義,這一術語是指無力負擔“室內舒適溫度”。
在疫情前,整個歐洲就有約8000萬家庭在這方面存在困難,而現在情況又進一步惡化,總體上看,保加利亞和立陶宛的情況最糟糕,總人口中有近30%的家庭存在“能源貧困”,而瑞士和挪威的風險最小。
亞洲恐慌式搶購天然氣
歐洲天然氣價格正在達到近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天然氣價格暴漲在亞洲引發恐慌,各大買家開啟液化天然氣爭奪戰。
包括日本、印度在內在亞洲買家正高價購買天然氣。彭博報道稱,日本東北電力公司和印度蓋爾公司本周三以創記錄的季節性高價購買了今年11月和12月的液化天然氣。
亞洲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已升至有記錄以來的季節性最高水平。亞洲買家擔心,來自歐洲客戶的爭奪可能進一步推高亞洲液化天然氣現貨價格。
據新京報報道,過去的一年多以來,受美元放水影響,大宗商品價格飛速上漲,其中,天然氣成了“漲價王”。統計表明,過去一年亞洲地區天然氣價格暴漲5倍,歐洲地區14個月內更是瘋漲了10倍。
今年2月至8月,天然氣價格漲勢不衰,北美、英國和日韓三大市場的天然氣價格分別上漲了35%、167%和165%。美國是天然氣出口大國,也是歐洲重要的天然氣供應方。8月底的颶風“艾達”不僅影響了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也導致美國居民電價格再次上升。
天然氣之后是化肥、二氧化碳危機
天然氣可以生產出氨,而氨又是氮肥的主要組成部分。化肥主要原料天然氣價格高企,使行業陷入困境。由于天然氣價格上升,化肥行業利潤被壓縮,導致化肥供應緊張,這使得英國兩個主要化肥廠停工,2022年農作物生長季即將到來,在2022年的生長季節來臨之際,農民可能因化肥價格高而減少生產。
化肥行業減產不僅提高化肥價格,影響農民種植,還導致化肥廠副產品——二氧化碳的供應量減少了60%。英國食品行業警告說,二氧化碳的短缺直接影響了英國的肉類保鮮、家禽屠宰和碳酸飲料制作等行業,很多食品供應可能受到影響。
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經銷商之一Nippon Gases警告稱,英國的鋼鐵到食品等眾多行業正面臨著二氧化碳短缺的威脅。該公司估計,其對整個歐洲地區的二氧化碳供應下降了50%。
英國《金融時報》表示,目前英國天然氣危機與2007年北巖銀行倒閉以及2008年金融危機的情況相似程度非常高。
巴西水力發電崩潰
據彭博報道,巴西的嚴重干旱已導致水力發電的崩潰,如果不增加從烏拉圭和阿根廷的電力進口,可能迫使這個南美國家開始限制電力供應。
巴西東南部和中西部的水力發電水庫占全國裝機容量的近四分之三,但在此次91年來最嚴重的干旱中,水力發電水庫已經下降到17%。
巴西作為南美最大的經濟體,其60%的電力來自水力發電。但今年的拉尼娜現象造成了干旱,水庫水位下降,使水力發電的可靠性明顯降低。
為了緩解電網崩潰,巴西正在啟動天然氣發電機,以彌補水力發電造成的損失。這迫使政府不得不在緊張的全球天然氣市場上與其他國家展開競爭,可能會再次間接推高天然氣價格。
今年早些時候,拉尼娜現象給巴西帶來了干旱,但給南美洲東北部帶來了大量的降水,使哥倫比亞水壩的水位達到歷史上的高位。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稱,今年秋冬出現新一輪拉尼娜現象的可能性為70%,這可能會推遲巴西的雨季,并引發電力中斷,對經濟產生嚴重影響。
在世界的另一邊,印度面臨著與巴西不同的電力危機。
華爾街見聞此前文章指出,根據印度電力部門的數據,截至上周五,印度135家火電廠的煤炭庫存平均只有4天,低于8月初的13天。在每天監測的工廠中,超過半數的庫存不足三天。
野村金融咨詢與證券印度經濟學家Aurodeep Nandi表示:
印度電力行業正面臨一場完美風暴。我們陷入了這樣一種情況:需求高,國內供應低,而且沒有通過進口補充庫存。
與此同時,印度主要煤炭供應商之一印度尼西亞的煤炭價格從3月份的每噸60美元升至9月份的每噸200美元,抑制了印度煤炭進口。
如果供應沒有得到及時補充,印度可能不得不削減對能源密集型企業和住宅的電力供應。
04
全球能源危機可能才開始!
OPEC秘書長警告全球油氣投資太少
據央視財經此前報道,近期,天然氣一躍成為今年年內漲幅最大的大宗商品。市場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里,亞洲的液化天然氣價格暴漲近600%;歐洲天然氣漲幅更為驚人,7月份價格較去年5月份相比增長超過1000%;就連天然氣資源豐富的美國也頂不住了,氣價也一度創下近10年來最高水平。
美國是天然氣出口大國,也是歐洲重要的天然氣供應方。8月底的颶風“艾達”不僅影響了對歐洲的天然氣供應,也導致美國居民電價格再次上升。
由于歐洲和亞洲都出現天然氣短缺,這場危機正蔓延至全球其他地區,天然氣價格飆升。同時,石油飆升至幾年來的最高點。
布倫特突破81美元并嘗試上逼82美元,創2018年10月以來的三年最高。WTI原油價格也接近七年最高。
此外,從6月起便預言國際油價會很快升破100美元關口“并掀起波瀾”的華爾街分析師再發研報,預言今年冬天柴油價格可能突破120美元/桶,布倫特原油基準觸及100美元后會引發全球經濟危機。
能源危機愈演愈烈之際,全球最大產油國組織OPEC發出了不能再輕視石油和天然氣領域投資的警告,并且在聯合國的重磅氣候變化峰會到來前提醒大家,減排不代表要排除一切礦石燃料,否則無法解決能源匱乏。
OPEC秘書長認為,除非增加對石油和天然氣新開發項目的投資,否則消費者就得接受更多的能源短缺。這被視為OPEC首次對限制油氣領域支出日益高漲的呼聲做出振聾發聵的回應。
巴爾金多稱,如果減少碳排放、轉向可再生能源導致對開發和采掘新油田和氣田的投資減少,那么全球就會面臨能源價格比當前波動更大的風險。
“歐洲和全球很多地方的能源危機敲響了警鐘。一切都歸結到整個石油與天然氣行業投資的問題上?!?/span>
國君分析指出,歷史上歐洲的能源CPI與整體CPI的波動基本同步。由于歐洲能源緊缺,當前美國的天然氣價格也出現暴漲,盡管美國在頁巖氣的支撐下,基本可以實現內部的供需平衡。總體看,能源危機的沖擊將導致全球通脹壓力加大。


居民部門消耗能源較多,以英國為例,英國居民部門消耗了2019年消耗了天然氣總量的34%,其次是發電行業用了32%的天然氣。
對于居民而言,天然氣漲價將會對其整體消費能力產生沖擊,降低消費信心。而工業用戶占天然氣使用量的12%,能源價格的上漲如果不能及時傳導到下游,部分小生產企業或難以承受沖擊。也不排除能源極端缺乏下,對居民端保供,而對工業部門限產。長期能源緊張將會對增長產生較大壓力,能源危機的沖擊將導致全球通脹壓力加大。
華爾街見聞此前也提及,歐洲能源危機不僅使工廠面臨關閉,還將加劇市場對經濟的通脹焦慮。
能源價格不斷上漲引發市場對于經濟滯脹的擔憂,在物價飆升而經濟復蘇放緩的情況下,股市和債市可能面臨挑戰。
高盛警告稱,歐洲的能源的危機可能會產生嚴重的經濟后果:飆升的電價將提高今年冬天歐洲出現停電的風險。停電可能會進一步推高能源價格,加劇對通脹的擔憂,并使企業本已在原材料方面承擔的成本不斷上升。
安聯首席經濟學家Mohamed El-Erian也持類似觀點,其警告稱,供應鏈中斷將持續一到兩年,屆時價格上漲可能會使全球經濟回到上世紀70年代式的滯脹環境。(作者周曉雯 李丹 夏雨辰,編輯王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