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碳市場正積極推進納入機構投資者
發布時間:2021-08-16
關鍵詞:碳市場、經濟、投資

今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下稱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距今已滿一個月。發電行業是首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納入交易的2162家發電企業總排放量超過40億噸。根據生態環境部的測算,全國碳市場一經推出,就將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8月13日收盤,全國碳市場累計交易量超過651萬噸,總成交額突破3.29億元。采用了雙城模式的全國碳市場,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承擔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的運行。其中,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承擔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賬戶開立和運行維護等具體工作。近日,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賴曉明接受了界面新聞的專訪,就全國碳市場上線以來的交易情況、碳市場制度設計以及碳市場發展目標等話題回答了記者提問。界面新聞:全國碳市場在今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您如何看待它具有的意義?
賴曉明:中國碳市場的發展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時期。從2011年起,中國開始進行地方試點碳市場的建設。2013年,地方試點碳市場先后上線交易,已經歷七年多的探索。地方碳交易的試點,對全國碳市場的建設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在探索和完善交易機制方面積累了很多經驗。 2015年起,國家發改委開始推進全國碳市場的建設工作。2017年宣布了全國碳市場建設的總體框架,從而正式推動全國碳市場建設、籌備等各個方面的工作,最終在今年實現全國碳市場的上線。 全國碳市場啟動上線,意味著中國碳市場建設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全國碳市場的啟動和“雙碳目標”(碳達峰、碳中和)密切相關,是政府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政策工具。 我們有理由相信,全國碳市場啟動以后,能夠成為國家推進“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全國碳市場也將擁有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界面新聞:截至8月13日收盤,全國碳市場累計交易量超過651萬噸,總成交額突破3.29億元。您如何看待全國碳市場開市以來的整體交易情況,是否符合此前的預期?
賴曉明:就市場價格而言,全國碳市場開市后,碳價最高漲到60元/噸以上,近期又有所回落。整體而言,碳價還是在合理范圍內進行波動。 交易規模總體上也比較正常,但交易量還有比較大的提升空間。因為市場剛剛開始,有部分企業還在開設賬戶的過程中。今后幾個月的整體交易量應該還會提升。 從全國碳市場開市一個月的運行情況看,在市場培育和企業碳管理能力建設方面,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推進。 許多企業之前并沒有參與過地方的碳交易試點,雖然它們之前接受過一些能力建設方面的培訓,但企業內部的碳管理機制還未很好地建立,對參與交易仍持比較謹慎,甚至有些保守的心態。 因為控排企業的第一責任是要履約,而不是為了賺錢,所以對碳資產的管理意識還不強。在此心態下,它的第一反應不是入市交易碳配額,而是擔心履約時不夠用,到時候買不到碳配額怎么辦。總體而言,這些企業對碳市場還不太熟悉。 接下來,交易所會專門安排力量,進一步為各地企業進行能力建設培訓。也希望企業能夠主動地去了解碳市場,增強碳資產管理意識。界面新聞:全國碳市場目前的碳價水平是否已經體現了其真實價值,它與企業減排成本的關聯性如何?
賴曉明:碳價體系相對來說比較復雜,很難簡單去判斷價格是高了還是低了,或者今后是怎樣的走勢。 全國碳市場畢竟才剛剛開始,納入的行業是單一發電行業,參與主體目前也只有控排企業。從此角度上說,還很難判斷目前的碳價與企業減排成本有什么直接關聯。 碳市場要有一定的多樣性,碳價才能夠反映真實的市場需求。也就是說,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需要進一步增加,交易主體要更為多元化,屆時產生的碳價才是比較合理的。界面新聞:全國碳市場啟動后,目前只有控排企業能夠入場交易,但將在條件成熟后向機構投資者開放。您如何評價機構投資者未來在全國碳市場所能起到的作用?
賴曉明:就全國碳市場的交易體制而言,納入機構投資者是非常關鍵的一步。 我們正積極推進,把合格的機構投資者納入到全國碳市場中。交易所也在和主管部門加緊溝通,時機成熟時會盡快實施。 在以往試點碳市場建設過程中,機構投資者對市場健康運行是非常關鍵的。以上海試點碳市場為例,機構投資者參與的交易量占到了總交易規模的三分之二以上。 基于投資需求,機構投資者在碳市場的交易頻率較高,對市場價格信號的反應也較為靈敏。機構投資者對于活躍碳市場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投資機構納入市場后,增加了市場的多樣性,也勢必會對碳市場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保證碳市場的平穩合規運行,如何避免由個別投機行為導致的市場風險增加,都將是交易管理機構需要面對的問題。 在目前的制度設計中,對風險控制以及市場可能出現的異常行為,甚至違規、違約行為,都已建立了相應的制度體系。結合試點碳市場的經驗,相信將投資機構納入后,應該能夠確保全國碳市場的安全平穩運行。 此外,我們還計劃借鑒國際國內市場的經驗,在碳市場的機制體制上做進一步創新。地方碳市場的試點階段,已經積累了一些經驗。比如,交易所曾在試點市場上推出借碳交易、買入回購交易等產品。全國碳市場也將根據企業的需求逐步推出類似產品。界面新聞:參與碳市場交易企業的碳排放數據的真實性,也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就此方面,是否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制度?
賴曉明:生態環境部對碳排放數據質量管理非常重視,已經連續多年組織開展了各相關行業碳排放數據核算、報告與核查,今年還專門印發了《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與報告指南發電設施》《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核查指南(試行)》,對發電行業企業的數據報告和核查進行了進一步規范。 在全國碳市場開市當天,生態環境部領導已經明確表示,全國碳市場數據質量符合要求,總體數據是真實、可靠、可信的。 關于數據的真實性,我覺得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存在,主管部門也將不斷完善相關的管理機制。我希望大家對此要有信心。界面新聞:在您看來,如何定義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成功與否?
賴曉明:中國碳市場的發展基于一個重要的前提:它是服務于企業減排,而不是為了建立市場而建立市場。全國碳市場是幫助企業以較低成本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重要工具,這是它的核心定位,并不是說要創造一個讓各方去投資、賺錢的平臺。 未來,全國碳市場應該建成一個分層次的市場體系,包括現貨市場、衍生品市場以及未來的期貨市場。分層次的市場體系既能夠滿足市場主體的多樣化需求,也能夠減少市場運行的風險。比如,碳市場的一些衍生品可以作為風險管理的工具。 在多層次的市場體系中形成的價格體系,會更好地反映市場近期的供需和中遠期的走向。一個成功的碳市場所反映出的價格信號,能夠有效引導企業推進減排工作,引導資金和技術投入到減排項目中。全國碳市場只有起到這樣的作用,才真正達到它的服務于“雙碳目標”達成,以及服務于企業減排的目標。 就交易規模而言,全國碳市場的碳配額分配規模超過40億噸,有條件成為全球最大的碳配額現貨市場。目前在提升交易規模方面還需要努力。 在此基礎上,將繼續推進碳配額衍生品和期貨市場的發展,最終形成一個多層次的市場,使整體交易規模大幅提高,實現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中心的目標。 界面新聞:有行業專家用“啟動可喜,去路猶長”來評價全國碳市場的正式上線,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賴曉明:全國碳市場的建設,還處于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無論是體制機制,還是具體工作的推進落實,都將經歷較長的發展過程。從此角度來看,用“啟動可喜,去路猶長”來評價全國碳市場,也是正確的。 發電行業是第一個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之后還有其他幾大重點行業也將納入。分步驟納入不同行業,體現了穩步推進建設全國碳市場的特點。 光是發電行業納入,肯定不是一個健全的市場。市場需要多樣化,有多個行業、多種主體納入,才具備形成一個比較完善市場的基礎。 行業的納入需要過程,需要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主管部門已有了初步的方案,逐步會有新的行業進入全國碳市場。界面新聞:全國碳市場采用了雙城模式,由湖北省和上海市分別承擔注冊登記和交易系統的運行。此模式運營效果如何?
賴曉明:總體上看還是比較順暢的,當然還需要不斷磨合。雙城模式的首要目標,是把全國碳市場的現貨交易組織好、運行好,不斷提高交易效率和服務水平。在這個基礎上共同探索市場創新,比如未來碳配額衍生品的交易,也需要湖北和上海兩地系統的共同協作共同努力。界面新聞:未來碳配額的發放政策,將如何影響全國碳市場的發展?
賴曉明:現行的碳配額發放政策是主管部門綜合評估的結果,考慮到了產業發展規劃和經濟運行的整體需求。 對于碳配額發放政策的預期,是影響企業參與碳市場交易一個重要因素,涉及到配額是緊還是松,抑或是存在著不確定性。 如果政策層面能提供一個比較清晰的信號,會更有利于企業做好碳資產管理策略。比如歐盟碳市場已經明確了未來碳排放量每年的下降幅度,為市場提供了一個非常清晰的政策信號。 同時,企業的碳管理和交易行為,是長期市場預期和短期市場判斷相結合的產物,兩者是相結合的。就長期而言,中國要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碳排放量肯定會越來越少,碳配額也將越來越少。 企業在參與市場交易時,也會考慮當前的碳市場走勢,企業目前的排放規模和配額松緊程度等因素。界面新聞:上海試點碳市場是全國CCER(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交易規模最大的區域市場。未來CCER是否有可能成為全國碳市場的交易品類之一?
賴曉明:CCER肯定是全國碳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補充機制,它和全國碳市場的運行未來密切相關。隨著全國碳市場交易規模的提升,對CCER市場也會產生非常大的激勵和提升作用。 根據目前國內CCER交易機制,全國九個省市的地方碳交易所都可以交易CCER,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也會繼續把CCER的交易服務工作做好。 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目前包括三大交易系統,分別是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上海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系統,以及上海碳配額遠期交易系統。其中,上海的地方碳排放權交易系統就包括了CCER和上海的碳配額交易兩大類。界面新聞:未來CCER是否仍將維持在全國多個市場分散交易的格局?
賴曉明:在上級主管部門發布CCER相關的新政之前,上海環境能 源交易所仍將按照現有的架構去運行。 界面新聞:全國碳市場的近期和遠期發展目標分別是怎樣的?
賴曉明:在全國碳市場的上線儀式上,上海市領導提出,要以全國碳交易平臺落戶上海為契機,加快推進相關建設工作,把上海打造成有國際影響力的碳交易中心、碳定價中心、碳金融中心。這也是我們未來的發展目標。 從現階段來說,全國碳市場的管理首先要保證市場運行的健康、合規,這是基礎。第二,要維護市場的平穩,使價格在合理區間波動。第三,要努力提高市場的流動性和交易規模。這是當前管理和運行全國碳市場的主要目標。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控排企業進入市場,同時積極參與交易,提高交易頻次,提升全國碳市場交易規模,推動全國碳市場更健康、蓬勃地發展。